世界油菜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日益提高,全球食用油供求趋紧。国内外油菜科研与生产发展突出表现为"优质化"和"杂种化"两大趋势。
1、优质化:最主要的体现在降低芥酸和降低硫苷的"双低"品质改良。这项品质改良工程最早开始于50年代的加拿大。加拿大Manitoba大学的 Stefansson教授于1964年育成世界第一个低芥酸品种Oro,1974年通过复合杂交育成世界第一个双低品种Tower(1976年引入我国)。双低品种的育成及其巨大的开发潜力,使双低油菜在加拿大迅速普及并实现了产业化,随后德国、瑞典、法国等欧美各国也竟相开展了以双低为目标的品质改良工作,并迅速普及并实现了产业化,世界上除印度和中国外,都已普及“双低”油菜。双低油菜成为国际油菜籽贸易的主体。80年代加拿大的优质油菜品种普及率已达98%以上,成为加拿大在国际贸易中的一张王牌,也使加拿大一跃成为世界油菜产品的第一出口大国(60%)。90年代中期,加拿大为确保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将双低品质标准提高到芥酸<1%、硫苷<25μmol/g。欧盟也将双低品质标准提高到芥酸<1%、硫苷<18-20μmol/g。
中国开展油菜品质改良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使得中国菜籽出口严重受挫,中国从70-80年代的油菜籽出口大国(占30%以上)变为现在的优质菜油进口国,“优质化”是我国油菜品质面临最大挑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双低优质油菜育种自“六五”开始列入国家攻关计划,1986年我国选育出第一个自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豫油1号,随后又相继选育出一批双低油菜新品种,截止2000年全国通过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达到90个,其中常规双低品种61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29个。2001年全国“双低”油菜面积达到6000万亩,11年间增长了19倍,年均增加近520万亩,2002年“双低”油菜品种的比重已达到62%,为“双低”油菜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油菜生产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由于优质与高产存在的负相关效应,使得育成的双低油菜品种的产量潜力不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其次,由于中国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品质优劣不等,品种类型混杂,交叉种植,影响了双低优质品种的品质,不能满足国内外商家的优质品质标准,全国双低油菜优质率约为30%,直接制约着对外的出口及加工贸易。特别自90年代以来,我国油菜出口呈急剧下滑的趋势,如2000年仅约300万吨,又比1995年下降了200万吨。第三,中国油菜主产区的油菜品种的含油量普遍偏低(38-40%),一般比加拿大、欧洲各国油菜(42-45%)低3-5个百分分点。中国加入WTO后,油菜品质是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要打破混种混收这种恶性循环也极其困难,首先必须针对中国国情,从满足油菜生产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入手,以推广高产杂交种提高单产为基础,促进我国油菜的优质化和产业化。
2、杂种化:主要体现在利用高产的杂交种替代常规品种,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的。早在4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证明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十分显著,杂交种一般可比常规种增产20-30%以上,发展高产的杂交油菜这是我国既满足生产、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有效途径。我国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总体水平具世界领先地位,突出的是1972年傅廷栋院士发现的PolimaA胞质雄性不育系,"三系"配套制种可实现杂交种大规模生产,被国内外油菜专家公认为最具实用价值、最有前途的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PolimaA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杂交油菜的研究与应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都开展了以胞质雄性不育“三系”为主的杂种优势研究。1986年育成我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三系杂交油菜“秦油2号”,标志着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与应用技术已经成熟,并已进入大面积生产实用阶段。杂种化与优质化的结合是中国油菜发展的必由之路。九五末全国杂交油菜普及率已达30-40%,有力地推动我国油菜单产水平的提高,2001年与1990年相比,单产提高22.2公斤,增幅达26%;面积扩大2387万亩,年均增加217万亩,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但与荷兰、法国、波兰等高产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产量增加了437万吨,增幅为63%,年均增产近40万吨。我国油菜生产快速发展,面积超过花生成为第一大油料作物。
3、全球食用油供求趋紧。90年代以来,全球的植物油脂供求波动较大,渐趋紧张,全球食用植物油供求差距正在拉大,供求余额急趋减小。从总的趋势上看,供给将越来越紧张。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动植物油脂需求总量为10750万吨,生产量达到10770吨(其中植物油8712万吨),供求余额仅约20万吨。国内对油料的市场需求旺盛,总量供应不足,进口量猛增。我国是植物油生产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料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油料总产量从1995年的不足400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4000多万吨,年均增长6.1%。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植物油的需求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生产供应量始终满足不了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始终保持300-400万吨的缺口。因此,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政策上,必须针对我国禾谷类粮食相对过剩,而油脂及蛋白质供应严重不足、油脂及蛋白质在人们膳食结构中不断提高,油料进口风险不断扩大的状况,政府应将增加油料作物生产作为加入WTO后保障中国食物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加大对油料生产引导和支持力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研究所 田保明
信息来源:本站 (200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