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
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农村,我国有2000万农民在从事食用菌种植。但由于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水平有限,现代农业的科技手段根本无法在食用菌生产中体现。此外,由于食用菌属于无性繁殖,几乎任何一个懂接种的人都可以进行食用菌的制种,造成食用菌制种混乱。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出台。虽说农业部制定了一些标准,但针对各个菇类的标准却很少。食用菌不像玉米、小麦等作物有遗传性状,所以一个新品种出来后,很快就会被人复制,并作为新品种进行小范围推广。由于没有相关的标准,也就无从谈及品种保护,只有任其被随意制种。对食用菌而言,制种的环节更加重要。但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产业布局规律,一个国家有2~3家制种企业就可以了,但在我国的一个县就有上百家制种企业,其生产上的混乱可想而知。
据了解,在食用菌的出口上,日本是我国的一个大客户,但最近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我国食用菌向其市场出口,其中有不少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加入WTO后,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敞开了,但门槛却没有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许多国家对我国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农产品的检测不仅由抽检变为批检,而且检测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是国内制种的混乱生产,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少食用菌行业的专家都认为,当下推行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已经是形势所迫。
按常理来说,我国加入WTO之后,食用菌的价格会上升,但事实上却呈现下降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的相关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只有484项。
据悉,目前农业部已经就食用菌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以及菇类生产技术规程等制定了有关标准,努力从源头上规范食用菌的生产。(王惠长)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