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成为解决三农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6日电(记者李泽兵 陆遥)有资料表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已经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一个交流会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介绍,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基本形成了“稳得住、能致富”的良性机制,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许多地区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产业、草产业、中药材等生态后续产业,形成了一批乳肉绒生产基地、灌草生产基地、中药材和果品基地。龙头企业依靠基地和资源活跃于市场,盘活和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内蒙古伊利和蒙牛两大乳业龙头企业2003年销售额突破110亿元,带动100多万农民养殖奶牛致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实施还腾出大量劳动力从事家庭多种经营,或者转向第二、三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还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结构。段应碧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半农半牧区全面禁牧,在牧区推行以草定畜、休牧和划区轮牧,2003年全市牲畜饲养量不降反升,由700万头只增加到820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比上年增长了25.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西部各省区逐步由片面依靠耕地向综合利用国土资源方面转变,提高了整个国土资源的综合效益。
国家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行粮款补助的政策,使西部尤其是生态恶劣、贫困地区农民得到巨大实惠。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家在退耕还林方面累计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751亿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541亿元,种苗补助费147亿元,生活费补助63亿元。在退牧还草方面,国家的累计投入也达到了28.2亿元。 (责任编辑:王欣)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0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