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膜企业为何对打假头疼
假劣农资充斥市场不仅侵犯了农民的利益,也侵害着企业的正常生长发展环境。
不少农膜企业的老总诉苦说打假已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山东农膜生产企业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缺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名牌,扰乱了农膜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农民和正规生产企业的利益。
为什么假农膜屡打不绝,有恃无恐呢?山东农膜行业领头羊???山东三塑集团历山薄膜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向笔者道出了原委。
市场监管鞭长莫及
虽然整顿市场秩序的活动不断深入,但对于农村的许多地区仍是鞭长莫及。农村市场区域广阔,各种交易场所,如集贸市场、批发摊点、零售门市和小卖部的隐蔽性和分散性强,假农膜经常被藏在地头、灶间、床底、柴垛、炕头等地方。违法分子习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行踪不定,再加上有人望风递信,线索难以发现和跟踪。有的在生产销售假农膜时,基本不设账目,并且数量不大,即使被查到,对销售过的产品也无从查证。管理部门不仅人力不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使打假工作难以开展。
地方保护现象严重
近年来,各乡镇发展经济各有各的招数和办法。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创造所谓“政绩”,部分地方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严重。由于城市近年来打假力度加大,使一些制假售假分子开始向农村转移,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假农膜专业村、专业镇、一条街,全国各地的名牌农膜都敢“造”,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厂家与工商部门刚打假到某地,乡、镇政府头头脑脑的说情电话便追过来,甚至当打假人员举报制假线索,要求有关部门协同作战时,个别工商人员竟然给造假者通风报信,致使证据被迅速转移,打假队扑空,使制售假者受到保护,气焰更加嚣张。
处罚过轻有恃无恐
当有关部门抓住制售假者,对其的处罚手段多停留在罚款,以罚代管,一罚了事。虽然说法律规定发现假货应处以5倍罚款,售假5万元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据了解,有关行政部门近几年查处的制售假劣产品案件中,多是处以最低罚款,而被判刑者更是寥寥无几;有的只对产品收缴,却不对其赖以造假的厂房设备进行摧毁和封存,使其随时可死灰复燃;有的甚至被送进工商局,做完笔录就走人。这些毫发无损的处罚不仅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反而使制假者更加有恃无恐。
企业打假成本太高
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一些正规生产厂家近年来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包装防伪标识的开发和宣传,而造假者的制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三塑集团刚投入了7万元买了打码机,制假者马上也上了打码机,外包装与真品几乎无二。厂家提高了成本,而农民依然难以辨别。为了打假,企业每年要花费数十万元经费和大量精力,派出大量人员到各地明察暗访,甚至要化装成销售商和农民深入乡村,当发现假农膜请求有关部门支援时,少数执法人员还打着打假的幌子向企业伸手要这要那,不仅不能依法为企业维护正当权益,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农民法律意识淡索赔难
农民购买了假劣农膜造成损失希望投诉时,必须通过有关部门鉴定才能认定证据、分清责任。而请鉴定部门到乡间田头进行鉴定,费用高、费时长,很多农民承担不起,加之农民法律意识不强,许多人即使发现买了假货,也自认倒霉而懒于要求赔偿损失,权益难以维护。
此外,不少农民在购买农膜时,只注重价格,不关心质量、品牌、包装、厂址,使自己上当受骗。有的为了省钱还知假买假,受损失后又后悔莫及,给制假者创造了售假环境。
据了解,为了打假,三塑集团每年出资几十万元,有关负责人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于全国各地。另外,利润下降使许多名牌企业经营艰难,原来在盛产棉花、农膜用量较大的山东巨野县畅销的“历山”、“企鹅”、“太子湖”三大名牌,由于被假农膜砸了牌子,农民不敢买了,致使企业损失惨重,经营困难。
为此,不少农膜企业呼吁:整治农资市场秩序须用重典、下猛药、课重罚、不手软、标本兼治,捣毁制假老巢,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以伤其筋骨,使其无法重操旧业。希望各地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与执法部门、生产厂家联手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打假力度,并使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对制假售假多发地区予以重点整治,为正规农膜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作者:王晓薇 范铸)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