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壤科技支撑能力
作者:黄鸿翔
编者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农业科技界积极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献计献策。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粮食,然而粮食是存在家里、仓库里,还是存在大田里?专家们集思广益,提出了“藏粮于地”的观点。这种新颖的观点发人深省,对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版今天特组织摘发5位专家的文章,以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为什么高产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就达不到它的预期产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面积耕地的肥力条件不能满足高产品种的生育要求。全国政协委员黄鸿翔研究员建议??
我国耕地质量低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耕地质量低必然增加农业生产的物质与劳力投入,从而提高农产品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致使许多农民单靠种粮难以脱贫致富,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此外,耕地质量低还限制了其他农业生产措施发挥应有效益,消减了科技进步的应有作用,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尽管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均耕地数量的进一步下降在所难免。在数量少的情况下,质量就尤为重要。数量虽难以增长,质量却可以通过人为的培育得到提高。所以,努力稳定耕地数量,大力提高耕地质量,应该成为我们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艰巨过程,因此长期没有得到各地政府应有的重视。试想,没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作保证,哪能有现代化的农业呢?拿大家都重视的品种来说,我们几十年来培育了许多高产品种,却没有一个品种在大面积推广中达到它的预期产量,其原因就是大面积耕地的肥力条件不能满足这些高产品种的生育要求。所以,提高耕地质量,其艰难过程是绕不过去的,必须下决心抓一抓。
另外,我国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土地利用和改良培肥技术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出来的,许多技术已经不大适应当前农户分散经营而且高投入高产出高强度利用的特点。技术的滞后造成了有机肥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机肥施用比例逐步降低,化肥在许多地区过量使用,设施农业区和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扩展等等问题,使得我国土壤退化得不到有效治理,并有加速扩展的趋势。而造成我国土地利用与改良培肥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则是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土壤研究机构的队伍,加强对土壤研究机构的投入,提高我国土壤科技支撑能力。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0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