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
2025年河南省小麦苗情分析和春季管理技术对策

      立春已过,天气渐暖,河南省小麦自南向北将陆续进入返青期。一年四季在于春,麦田春管正当时;春季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奠定小麦丰收基础的决定阶段。认真分析麦播以来气象条件,预测春季可能变化趋势,详细研判小麦苗情和苗势发展,制定科学精准的春季管理措施,促弱控旺稳壮健长、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促穗保花增粒提重,是搭好丰产架子、确保今年小麦再获丰收的必要举措。

      一、麦播以来气象条件和当前苗情苗势分析

      1.去年秋播播种基础好、出苗质量高,属基础苗情较好的年份

      一是整地播种出苗质量较高。去年小麦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播期适宜,整地播种质量好,越冬期全省小麦苗情整体较好。据农情调度,一二类苗占比多,达到87%,高于常年和前几年,旺苗弱苗比例小,苗情好于去年同期。但也有个别假旺苗和弱苗,播种早播量大的麦田出现假旺长,表现为株高偏高、叶片瘦长,与前几年同期相比,旺长苗明显偏多;播种过晚的麦田出现苗势较弱,表现为叶龄小、分蘖少。

      二是群体个体主要指标好于常年。一二类苗均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的壮苗标准,其中一类苗亩群体74.7万头,比常年同期多1.5万头;分蘖3.6个,比常年同期多0.1个;次生根5.9条,比常年同期多0.1条;主茎叶龄6片,比常年同期多0.2片。二类苗亩群体57.1万头,比常年同期多0.3万头;分蘖2.7个,比常年同期多0.2个;次生根4.3条,比常年同期多0.2条;主茎叶龄5片,比常年同期多0.1片。

      2.麦播后气温偏高、积温多,大部分麦田实现了壮苗越冬但部分旺长

      去年麦播至越冬前(10月11日-12月8日),全省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同期(10.2℃)偏高2.1℃,较去年偏低0.1℃,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仅次于2023年(12.4℃);平均积温726.5℃·d,较常年偏多112.5℃·d,较去年偏少7.9℃·d;累计日照时数277.1 h,较常年同期偏多7.5 h,较去年偏少120.2 h,11月中旬全省出现阶段性持续寡照天气,累计日照时数时数仅12.2小时,偏少7成。受气温偏高影响,豫北、豫中东部分麦田越冬前出现旺长,旺长面积510万亩。

      3.降水总体持平,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部分麦田春旱风险依然存在

      麦播至越冬前全省平均累计降水量67.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4%,较去年偏多52.1%。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中旬,降水偏多区域主要在豫北、豫中、豫西、豫西南等地,豫东、豫南大部降水偏少2~5成。1月下旬,全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达到32.9毫米,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降低了降温带来的冻害风险。

      综合来看,去年小麦整地播种和出苗质量高,越冬期全省苗情整体较好,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冬前旺长,播期偏晚、播深偏深的麦田生长偏弱,加之降水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墒情不足,发生春季冻害和干旱的风险高,分类精细管理控旺促弱防冻抗旱任务重。

     二、2025年麦田春季管理对策建议

      (一)春管指导原则

      根据当前小麦苗情和未来天气变化趋势,2025年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因苗分类施策,控旺促弱稳壮健长,协调群体个体关系,促进根冠平衡生长,突出“早、细、准”,及早下手,精细分类,精准调控,打好丰产基础。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因苗分类管理精准调控

      以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为核心,分类管理精准调控:旺苗镇压化控控旺转壮,控制继续旺长,协调根冠生长;弱苗早抓水肥促弱转壮,促苗早发快长,苗情转化升级;壮苗推迟水肥稳壮健长,调节两极分化,穗花平衡发育。

      (1)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以控旺转壮为主要目标,在返青至起身期晴好天气适时机械镇压,控制继续旺长,协调根冠生长。镇压时注意均匀一致,避免多向重复镇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镇压强度,整地质量较差、      土壤容重较小的麦田可适当增加镇压强度,土壤质地黏重、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应适当降低镇压强度。没有镇压条件的可选择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根据不同化控制剂特点选择适宜浓度和喷施时间,避免发生药害。肥水管理可推迟到拔节中后期结合灌溉或降水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2)播期偏晚、播深偏深的弱苗麦田,以促弱转壮为主要目标。以早抓早管、促苗早发为主,可在返青至起身期和拔节后期至孕穗期结合灌溉或降水两次追肥,每亩追施尿素7—8公斤;地力较差、肥力不足的麦田可适当叶面喷施氮磷营养剂和生长调节剂,促进根冠生长和苗情转化,以提高亩穗数、增加穗粒数。

      (3)群体适宜、长势正常的一二类苗麦田,以稳壮健长为主要目标。水肥管理时间不宜过早,建议推迟至拔节期进行,结合灌溉或降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调节两极分化和穗花平衡发育,实现多穗、大穗的目标。

      2.密切关注防范春季冻害

      早春冷暖起伏大、阶段性降温天气过程发生概率大,墒情不足、生长过旺或长势偏弱的麦田遭受春季低温冻(寒)害风险较大,尤其特别注意防范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的倒春寒和晚霜冻害。应密切关注天气趋势、墒情变化和苗情长势,在寒流来临前,缺墒麦田及时补充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危害。如遇强降温天气,可提前喷洒抗冻调控制剂,减少冻害发生风险。冻害发生后,要及时采取追肥、浇水、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促进分蘖成穗,保穗数增粒数,减少冻害损失。

      3.及时监测除草防病治虫

      (1)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根据具体草相和田间条件选择药效对路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以上,选择无风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均匀喷雾,严格按照使用剂量和方法要求喷施,避免发生药害。

      (2)及时预防病虫危害。返青至拔节期全面监控排查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病情况和麦蜘蛛、蚜虫等虫害发生情况,精准防治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等防治条锈病,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等防治纹枯病,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等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治时注意加大药液量对准茎基部喷淋,确保防治效果。选用联苯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等防治麦蜘蛛,选用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等防治麦蚜。抽穗至扬花期重点防治赤霉病,按照“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原则,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叶菌唑、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用足药量和药液量,喷药后遇到阴雨天气,应在5—7天后再喷1次,确保防治效果。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