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工作简报(第44期)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张新友副院长莅临罗山综合示范县检查指导院县共建工作

《河南日报》:“千里眼”察粮情 物联网“种”良田

《河南科技报》: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优质甜瓜酝酿“甜蜜事业”

《河南日报(农村版)》:濮阳县瓜农增产增收不发愁

 

张新友副院长莅临罗山综合示范县检查指导院县共建工作

613,我院张新友副院长在信阳市农科院院长段仁周,罗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金龙等的陪同下,到“521工程”综合示范县??罗山县检查指导院县共建工作。

在罗山县东铺镇孙店村,张院长深入田间实地查看了远杂9102、豫花22等花生新品种高产示范田,听取了当地农技人员关于花生新品种应用、茬口安排、种植面积和生产效益等情况介绍,当得知罗山县春播、夏播花生总面积超过15万亩,由我院培育的花生品种在当地成为当家品种时,张院长表示欣慰,并要求我院挂职干部和罗山县农科所负责同志加大对花生新品种配套栽培引进、指导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当地农民花生种植效益。

在依托罗山县农科所建立的罗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张院长先后视察了院县共建办公室、农民培训教室、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高效设施农业展示区,听取了我院挂职干部、罗山县科技副县长程泽强关于院县共建情况的工作汇报。张院长对罗山院县共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努力巩固共建成果,继续发挥好省、市、县三级农科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适应当地农业生产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把院县共建引向深入,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亮点,为服务罗山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我院“521工程”实施两年来,在我院挂职干部、罗山县科技副县长程泽强的组织协调下,罗山院县合作项目均与当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紧密结合。为探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实践并创建了“‘3+1’科技服务模式”,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标准,如水稻上成功应用的“一晚二密”、小麦上集成示范的“四改一防”、油菜上总结提升的“五改五降”等。栽培技术在当地粮油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菜、水稻和小麦项目区,连续创下罗山粮油生产3项高产纪录;水稻和茶叶基地分获3项有机认证和1项河南省首家水稻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认证,产生了良好的科技示范效果和社会影响,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院作物设计中心主任李保全、河南农业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博陪同调研。

 

《河南日报》,2014613:第02版:要闻

“千里眼”察粮情 物联网“种”良田

□本报记者张海涛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千百里外看麦收

 

6月初,正是商水县三夏大忙的季节,全县120万亩小麦收割,丰收的喜悦在乡间涌动。在数百里之外的郑州,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郑国清拿出一部手机,点击几下,商水县舒庄乡繁忙的麦收视频开始播放。

这是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设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今年省农科院刚刚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可以监控约1000亩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郑国清说,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映入眼帘。

省农科院承建的这一项目2012年开始建设,如今已在4个县设点,按照规划未来全省将布设30多个监控点。

由省农技推广站建设的“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也是类似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该项目在我省已经建成小麦远程监控站点24个,基本代表了全省不同的小麦类型区。我省一些省辖市也在积极行动,其中鹤壁市大田智慧物联系统覆盖面积已达62万亩。

给农田装上“千里眼”,上代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逐渐走近农民身边。三夏大忙时节,随着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虚拟的网络上一场中原麦收也在如火如荼进行。

 

农业生产好帮手

 

随着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西平县二郎乡张尧村农民种田有了“新式武器”。
   
“农民生产遇到疑难问题,本地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可以请教省里的大专家。”西平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杨新华说。

目前,我省建设的各类农业远程监控系统,除了可以看到实时画面,还能实时监测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对症下药,给出管理意见,指导农民生产。

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种粮大户唐全合的农田里如今用上了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去年的一场倒春寒,他提前就接收到了低温预警手机短信,及早采取防冻措施,获得了小麦亩产近1400斤的好收成。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农田墒情、虫害、养分,实现科学田间管理,让农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郑国清说。

商水县目前共建成三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专家通过系统及时提出各种建议,农业种植信息化让种粮大户尝到了甜头。“今年小麦籽粒饱满,产量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一亩能收一千三四百斤。”商水县天润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天才说。

未来潜力巨大

 

物联网与农业的神奇结合,正在古老中原显示其巨大魅力。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对项目示范区2012年至2013年小麦进行了对比试验,示范区平均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小麦26公斤,节约化肥成本30元。鹤壁建设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后,农业信息化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15%以上,实现增收1.364亿元。

但在许多专家眼中,农业物联网技术只是刚刚崭露头角,未来还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商水县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目前只是做到了可视可对话,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商水县挂职的省农科院李秀杰副研究员描绘了智慧农业的诱人前景,随着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达到可控阶段,即轻点鼠标实现浇水施肥。

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新明说,在我省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如果能拿出1000万亩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效益将非常可观。按他们多年来在滑县每亩地增收40多元的实践计算,1000万亩就能增收4亿多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技术体系。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省正在快马加鞭、奋力前进,打造更富魅力的“中原粮仓”,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河南科技报》,2014613B2版:农资天地

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优质甜瓜酝酿“甜蜜事业”

□本报记者郭俊娟

“一般品种每斤八毛钱,我们这个品种每斤一块三,一亩瓜收益一万三,比其他品种多赚五千块,今年濮阳1000多亩多收入500万元。”64日,在省农科院大棚甜瓜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上,濮阳县五星乡昌泰甜瓜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彦平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走进濮阳县昌泰甜瓜专业合作社示范大棚,立刻闻到瓜香四溢,藤蔓上挂着的网状纹的圆圆的大甜瓜,仿佛在乖乖等待人们去采摘,用手托一托,一个瓜有2斤多,看起来像哈密瓜,吃起来“甜掉牙”,这是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新品种众云-18。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郭鹏亮、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所长刘君璞、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出席观摩会。濮阳县、滑县、通许县、汤阴县、中牟县、确山县等甜瓜种植示范县的技术负责人、当地大棚甜瓜种植户参加了观摩。专家指出,依托省农科院的品种和技术,濮阳甜瓜专业合作社正在酝酿“甜蜜事业”。

好品种是“甜蜜事业”的关键。昌泰甜瓜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由省农科院园艺所培育的新品种众云-18。众云-18是网纹厚皮甜瓜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耐贮运等特点。该品种植株紧凑,易坐果、外观好,果肉松脆爽口,甜度高达18-19度。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这个品种是个三好品种,一是品质好,瓜面布满精美网纹,糖度高而脆,口感清脆爽甜;二是综合抗逆性强,产量高;三是市场走俏,售价颇高。据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徐小利介绍,省农科院依托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的技术优势,保证了在全省技术领先,众云-18的种苗质量不断提高,今年销量达到100万株,经过3年合作检验,众云-18已经成为濮阳县等多地种植甜瓜农户增收的名牌品种。

省里专家指导是“甜蜜事业”的保障。省农科院专家在一二月份指导瓜苗的培育,解决了培育中的难题。三月份瓜苗的定植期间,四五月份甜瓜生长季节,专家们多次到瓜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成长情况。连续3年的6月份,省农科院在濮阳召开全省甜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现场观摩会,促进该品种在濮阳的迅速发展。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还提供综合服务,通过技术调节微气候,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推广防病技术,采取膜下滴灌,节约肥水50%,减少大棚空气湿度,病害减轻,有力促进了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合作社科学管理是“甜蜜事业”的基础。濮阳县五星乡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被河南农科院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甜瓜示范基地,并且在该基地进行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采取了地膜覆盖与膜下滴灌、多层覆盖、肥水一体化、设施栽培重茬障碍克服、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使甜瓜年年丰产,品质稳步提高,效益不断增加,规模快速扩大。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常高正接着说,之所以这个品种的效益好,还在于相比新疆八九月份上市的哈密瓜,打个时间差,提前上市,在中原地区及南方多地很受欢迎。

《河南日报(农村版)》,2014613:第02版:综合新闻

 省农科院推动实施“521工程”
濮阳县瓜农增产增收不发愁

□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 董豪杰
   
又到了甜瓜丰收的季节,64日,在濮阳县昌泰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甜瓜大棚里,甜瓜长势喜人。在各地的超市里,这种既好看又好吃的甜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得益于省农科院实施的“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今年昌泰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甜瓜大丰收,市场上也获得极佳的口碑。
   
随着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濮阳县涌现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甜瓜种植园,昌泰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拥有500亩土地,180座大棚。2011年,由于连作种植,昌泰合作社种植的甜瓜遭遇病虫害,在甜瓜坐果期,瓜秧发生大面积根腐枯萎,减产近半,直接损失上百万元。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徐小利研究员了解到昌泰合作社受灾情况后,带领科研团队来到合作社,查明病情,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最大程度地减免农户损失。之后,徐小利带领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在昌泰合作社种植园试验研究甜瓜种植连作障碍、防控土传病害技术,经过三年的努力,通过省农科院甜瓜新品种“众云-18”的引入,以及甜瓜育苗、膜下滴灌、肥水一体化、整枝留果、多层覆盖等技术的应用,“众云-18”甜瓜平均亩产达到4080公斤,节水节肥50%,甜瓜中心糖含量达到18.2%,有效避免了大棚甜瓜的病虫害,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附近县市种植3000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彦平介绍说,今年他的甜瓜市场批发价比同产品每斤高出0.5元,亩收入2万元以上,合作社新增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2013
年,濮阳县被列为省农科院“521工程”重点打造的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之一,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也被命名为“河南省农科院甜瓜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介绍说,省农科院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构建科研+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组织,创造省、市农科院和地方农业局协同合作的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将不断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