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我院召开科技帮扶工作座谈会
◆ 院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赴新县、西华和兰考考察并对接帮扶项目
◆《科技日报》:科学养殖打造绿色品牌?河南农科院力促畜禽粪便污染及其
资源化利用
我院召开科技帮扶工作座谈会
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同志关于支持和帮扶兰考、新县、西华3县的指示精神,动员和组织我院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三县的科技帮扶工作,6月16日,我院组织召开科技帮扶(兰考、新县、西华)工作座谈会,房卫平副院长出席会议,院推广处、14个院直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和承担新县、西华院县合作项目的主持人等共计29人参加会议。
座谈会上,院推广处处长郑飞首先就科技帮扶项目征集的有关问题作安排和说明。为促进科技帮扶工作与当地科技需求紧密对接,更好的发挥我院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我院将组织针对3县的项目征募和培训专家征集工作,围绕3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以带动、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户科技水平为目标,重点开展主要粮油作物高产创建、高效种养示范点培育、特色园区规划和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等内容,有计划、有重点的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突出优势资金、优势项目、优势专家向3县予以倾斜,并在与3县政府及农业部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度帮扶项目,对项目予以省财政资金支持。
科技帮扶项目的选题与征集需要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帮扶项目不同于科研项目,其目的是要把我院最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在3县予以展示,把3县作为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二是项目选择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要优先选择3县政府及农业部门重点支持的领域,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形成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项目合作对象要选择新型农业主体,尤其是当地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组织,主动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转变成果推广模式,提高成果推广效率;四是关于项目的设计与规模,项目设计要凸显我院科技成果的显示度,示范点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基础、得到当地政府及农业部门的支持,项目在规模上要体现少而精、上档次,着力打造出精品和亮点;五是项目设计要与正在实施的“521工程”相兼顾,要在扎实推进5个综合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和调配科技人员,保证“三县帮扶”工作稳步进行,在5个综合示范县建设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要加快嫁接移植步伐,使帮扶工作尽快取得效果。
在项目汇报与交流阶段,围绕正在实施的新县、西华院县合作项目进展情况,院粮作所、经作所、园艺所等单位的项目主持人从选点、规模、品种、技术、进度和效果等方面逐一作了汇报,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科技帮扶工作谈了各自的打算。
房卫平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院直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研究,要按照“三县帮扶”项目征集的有关要求,保质保量的部署和推进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二是院直各单位要树立“帮扶项目满意不满意,关键看帮扶对象”的标准,主动转变过去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工作的做法,要把3县当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政府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三县帮扶”工作的最终考核标准,通过扎实有效的科技帮扶工作,在当地产生良好地科技示范效果和社会影响。
院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赴新县、西华和兰考考察并对接帮扶项目
为深入推进我院对兰考、新县和西华的科技帮扶工作(简称“三县帮扶”),把帮扶项目落到实处,7月16-19日,在院推广处的带领下院直9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新县、西华和兰考,实地考察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并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座谈交流,就帮扶项目的对接与实施达成了初步共识,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三县帮扶”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在信阳、周口、开封三市分院及当地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新县八里畈镇大地茶业公司的茶叶种植基地、泗店乡绿康源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园、西华县迟营乡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红花镇宏达养猪场、兰考县城关乡天裕实业公司的果蔬温室大棚、三义寨乡润野养生菌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厂房和仪封乡广春牧业的奶牛养殖场等三县16个乡镇的特色种、养、加基地(园区),实地参观考察,与有关乡镇、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认真交谈,详细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与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
在各地座谈交流期间,院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一行听取了三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关于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情况汇报,三县有关乡镇、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在座谈发言中围绕各自发展和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向有关专家问计,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帮扶需求。院推广处和院直9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本单位职能、优势领域和实地考察情况,提出了明确的帮扶方向,并一致表示,将针对当地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尽快着手、全力推进,落实并组织实施好帮扶项目,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西华县委书记王田业、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在座谈会讲话中对我院启动科技帮扶、支持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措表示感谢,并要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动配合、做好服务,与我院保持好对接和沟通,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帮扶项目早日落地,早见成效,辐射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科技日报》,
科学养殖 打造绿色品牌
??河南农科院力促畜禽粪便污染及其资源化利用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然而畜禽粪便处理滞后,使畜牧业发展受到环保标准的制约,发展处于瓶颈期。日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生猪?沼气?蔬菜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与推广”在河南西平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及其资源化利用问题。
据了解,河南省是我国畜牧业大省,2013年生猪存、出栏排名第二,家禽排名第一。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和畜牧大县,2013年出栏生猪137万头,在该省排名第二,家禽存栏980万只,排名第三。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直介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如下问题: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破坏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2008年全国农业污染源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粪便约达30亿吨,是工业生产固体废料的3.4倍,农村43%的环境污染来自畜禽养殖;其次,畜禽粪便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虽然个别养殖场采用了生物技术杀灭畜禽粪便中的病原菌、病虫卵等对人畜有害的物质,消除带有臭味的有害气体,将粪便中的有机物由不稳定状态转变为稳定的腐殖质,转化成为可以安全贮存、使用的精制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但这种合理处理畜禽粪便的方式在西平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面对西平县畜牧业发展状况,副县长张磊希望借助河南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西平县政府开展“院县合作”的契机,开展研究和解决西平县畜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2年多的研究发现,在西平县推广“猪?沼?菜”是解决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及资源化利用的科学模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邢宝松介绍,实施“猪?沼?菜”模式的关键技术在于养殖场畜禽粪便在发酵池内要完成首次熟化处理,否则易造成畜禽粪便二次污染。该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白献晓说,“猪?沼?菜”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及资源化利用难题,又推动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科学养殖,张磊介绍,该县的畜牧业呈现出畜禽饲养量大、规模化程度高的特点,目前,该县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00多万头只,能繁母猪10.4万头;其次,西平无公害生猪以质优价高的特点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随着农户养殖观念发生转变,畜禽养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防疫条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更加科学,动物疫病发病率得到有效防控;第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投入品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更加科学,畜牧业正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西平县畜牧局高级畜牧师耿永献透露,为彻底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及资源化利用问题,他们即将开展“猪?沼?电”、“猪?沼?果”、“猪?沼?林”模式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