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工作简报(第48期)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周口日报》:远程监控 绿色防控--商水用“智慧”开启现代农业管理新模式

◆《河南日报(农村版)》:多雨信阳葡萄也丰收

◆《河南日报(农村版)》:葡萄园里“把脉”开“药方”

◆《河南科技报》:警惕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

◆《河南日报》:合作社的葡萄为何这样甜

 

 

 《周口日报》,201487:头版头题

远程监控 绿色防控--商水用“智慧”开启现代农业管理新模式

本报讯(记者 岳建辉) 坐在办公室,轻轻点下鼠标,在电脑屏幕上高标准粮田里一幕幕实时画面开始播放。81日,任商水县挂职副县长的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李秀杰在自己的办公室向记者演示着商水高标准粮田农业物联网监测点发生的场景,有没有虫害,要不要施肥,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一目了然。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建设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一个摄像头可以监控约1000亩农田。在商水,目前共建成三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只是其中一处监控点。

高科技农业远程监控系统,除了可以看到实时画面,还能实时监测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通过系统及时提出各种建议。农业种植信息化让种粮大户尝到了甜头。“今年小麦大丰收,一亩地一千三四百斤,现在秋季玉米长势很好,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商水县天华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

在商水,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商水农业实现新的腾飞。以商水县3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基地和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平台,建立100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和3台农业远程监测平台的现代农业远程诊断管理体系让商水农业变得越来越“智慧”,也给传统农业带来更高的效益。“省农科院安装的太阳能灭虫灯真是太好了,既不用农药,也不用电,还可杀灭蚊虫、飞蛾这些害虫,大大节省了人工防治费用,同时还可以照明,晚上成为玉米地里的一道风景线,引来许多人观看。”商水县杜店村村民杜天才笑着告诉记者。

“商水县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目前只是做到了可视可对话,还处于初级阶段。”李秀杰向记者描绘了“智慧”农业的诱人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达到可控阶段,即轻点鼠标即可实现自动化防控、农产品销售等。

 

《河南日报(农村版)》,811日:第02版,综合新闻

 

省农科院推广葡萄种植新品种新技术

多雨信阳葡萄也丰收

□本报记者 中原三农网记者 董豪杰

上世纪80年代,信阳地区曾引进百万株葡萄苗,建园数一度达上千亩,年降水量较多的自然条件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葡萄种植效果差,种植户只能含泪拔树、毁园,损失惨重。多年来,当地市场需求的葡萄90%靠外地调入。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专家吕中伟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引进优质葡萄品种,采用葡萄三隔离栽培等技术,让“既爱水又恨水”的葡萄,在信阳地区实现了头年栽苗,第二年即丰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88,在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综合示范县??罗山县,省农科院组织的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培训会,吸引了来自罗山、淮滨、新县以及驻马店、南阳等地区的近百名葡萄种植户。会上,来自省农科院园艺所、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专家从葡萄品种、栽培、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种植户带来了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并针对葡萄种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罗山县东铺镇馨艺家庭农场负责人姜昆便是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去年3月他流转100余亩土地建起了葡萄园,从种植到收获,短短的18个月,便实现了丰收。他介绍说,因得到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的指导,种植园的葡萄生长健康、病虫害少,甜度高、商品性强的特点让他的葡萄卖了个好价钱。“我这葡萄去年种上,今年一亩的收入就能达到1.2万元,明年还能提高。”看到来观摩的其他种植户对他的葡萄赞不绝口,姜昆高兴地说。

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专家吕中伟副研究员介绍说,园艺所葡萄项目组的专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富含特定营养成分的保健型、健康型优质葡萄,通过现代生物防控技术、物理方法等部分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既控制了葡萄病虫害,又保证了葡萄的优质安全。更重要的是,在信阳等常年雨水较多的地区,采用三隔离栽培技术,即搭建避雨棚、果穗套袋和覆盖地膜三项技术,加强种植管理,不仅能够使葡萄在多雨水的地区种植,还实现了头年栽苗,第二年丰产,改变了传统葡萄生产定植第三年才能丰产的现状。

《河南日报(农村版)》,813:第02版,综合新闻

 

 

省农科院专家指导新县葡萄种植户??

葡萄园里“把脉”开“药方”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董豪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确立了新县、西华、兰考三个重点帮扶县,采取项目带动、专家指导、人才培养等措施,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方针,送技术到基层,帮助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早日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87日,省农科院园艺所的吕中伟副研究员等葡萄专家来到新县绿康源生态园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为葡萄园建设和葡萄种植现场“把脉”,并开出“药方”。

8月至9月是信阳地区多雨的季节,雨季多发的霜霉病给葡萄种植户带来不少烦恼,落后的传统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知识的缺乏常常让种植户损失惨重。新县绿康源生态园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今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便遇到了霜霉病,相比其他果园,这里的葡萄因为栽植过密,葡萄苗小得多。严重的土壤板结、底肥不足等使得葡萄生长受到限制。吕中伟等葡萄专家结合信阳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该基地的实际情况,建议调整葡萄种植的间距和株距,采用避雨栽培等技术,及时栽水泥桩、拉钢丝,让葡萄苗上架,培育主蔓和结果母枝,利用充足的肥水供应,促进葡萄苗快速成长。

60余岁的左宪奎是生态园负责施肥的工人,多年的施肥经验让他对自己的施肥方法很自信,现场的葡萄专家为其指出了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针对葡萄肥力不足和霜霉病,专家现场为生态园技术人员开出“药方”,包括浇水追施磷钾复合肥、喷施药剂等,以保证葡萄枝蔓和根系营养的充分积累,减少病虫害发生,保障葡萄苗生长和安全过冬。拿到了“药方”,绿康源生态园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负责人邵家胜松了一口气,他说:“以前觉得葡萄没啥难种的,经过专家一‘把脉’,才知道问题真不少,有了省农科院葡萄专家的指导,种葡萄我就有底气了。”

 

《河南科技报》,822日:B7种植田园,本期关注

 

警惕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

A.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引起重视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开封、濮阳等地呈加重发生且蔓延之势。2013年,开封县杜良乡水稻暴发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3~4万亩,占当地种植面积近三成。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的病毒病之一,由灰飞虱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一旦发生,无药可治,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开封县杜良乡稻农称该病为“小矮子”。水稻染病后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增多,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呈现短条瘤状隆起,初为蜡白色后变褐色,根系发育不良,不抽穗或抽穗小但结实不良。该病对水稻产量影响非常大,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具有善跳跃、迁移能力强等特点,因此黑条矮缩病的传播蔓延速度很快,对河南沿黄稻区100多万亩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很大威胁。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暴发引起了政府、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816日,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主办,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河南省植保站联合承办的“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与示范暨现场培训会”在开封县召开。

在开封县杜良乡小岗村、开封市顺河区北神岗村、开封县杜良乡马尾村三个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示范基地里,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都明显减轻,示范效果显著。

B.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如何发生的

开封稻农采取了什么措施,竟然取得如此好的防控效果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如何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黑条矮缩病毒浸染所致,该病毒还可浸染玉米引起玉米粗缩病、浸染小麦引起小麦绿矮病。黑条矮缩病毒主要靠灰飞虱取食传播,灰飞虱在水稻收获之前,先迁至稻田周围杂草上生活,小麦播种出苗后,迁回麦田生活,带毒灰飞虱即将病毒传播给麦苗,病毒在麦苗体内繁殖,引起小麦绿矮病。5月,一代灰飞虱在小麦绿矮病病株上取食获毒,迁移至水稻秧苗或早播玉米上取食,并将病毒传播给水稻、玉米。黑条矮缩病毒就是这样以灰飞虱为传播媒介,在小麦、玉米、水稻之间循环传播,完成其年传播周期。因此,寄主(小麦、水稻、玉米)、介体(灰飞虱)、毒源(小麦绿矮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构成了病害发生流行的三大要素。

灰飞虱虫量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积累丰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水稻敏感期与灰飞虱发生高峰高度吻合,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C.水稻黑条矮缩病该如何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特点,也就是说,水稻黑条矮缩病可以通过多种措施进行预防,但一旦发病,无药可治。一定要坚持“切断传毒链、治虫控病”的防控策略,协调和利用农业、物理、化学等方面技术措施,把防控工作做在发病之前。

农业防治 选用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虽然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但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连稻9805、宁粳4号、大粮207、徐稻7号、中稻1号、圣稻15、圣稻301、镇稻88、郑稻19、郑稻18等品种抗病性较强,建议选种这些品种;黄金晴、新丰2号、新丰7号、淮稻5号、新稻18、新稻20、新科稻21、津稻253、苏秀9号、水晶3号等品种为感病品种,发病严重地区尽量避免种植。

物理防治 水稻育秧期采用40~6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或用无纺布覆盖机插秧盘育秧的秧苗,以阻断灰飞虱与秧苗接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化学防治 即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办法,多个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止传毒,减轻发病。

首先,麦田期灰飞虱防治。一是小麦播种时,用药剂拌种。稻-麦连作区,尤其是撒播麦田,每公斤小麦种子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2.5毫升,或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5毫升,或95%烯啶虫胺原药水分散粒剂2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克,或22%吡虫?辛硫磷悬浮剂16毫升,对水15~20毫升,均匀搅拌,晾干后播种。二是在3月防治越冬代灰飞虱。灰飞虱以3~4龄若虫在麦田越冬,春季2~3月随着气温回升,越冬灰飞虱活动增加,此时,防治一次灰飞虱,不但可减少越冬代灰飞虱的虫量,而且可大大减少5月麦田一代灰飞虱的虫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每亩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克或21%噻虫嗪悬浮剂10毫升或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20~30毫升均匀喷雾。三是5月上中旬狠治一代灰飞虱。经过越冬代繁殖,5月上中旬是一代灰飞虱孵化盛期,虫量急剧上升,此时,应再次防治灰飞虱。可每亩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克或21%噻虫嗪悬浮剂10毫升或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20~30毫升均匀喷雾。

其次,秧田期灰飞虱防治。一是用药剂浸种或拌种。每公斤水稻种子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2.5毫升,或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5毫升,或95%烯啶虫胺原药水分散粒剂2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克,或22%吡虫?辛硫磷悬浮剂16毫升,对水15~20毫升,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如果浸种,用水量略大些。二是水稻二叶一心期喷药。每亩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克或21%噻虫嗪悬浮剂10毫升或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20~30毫升均匀喷雾。三是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带药移栽。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9+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0毫升+8%宁南霉素100克或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60~9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最后,大田期灰飞虱防治。水稻移栽初期是灰飞虱迁回大田的关键期,水稻缓苗期后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9克或21%噻虫嗪悬浮剂10毫升或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稀释20~30毫升,同时加入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60~90克,均匀喷雾。

 

 

《河南日报》,826:第03版,经济新闻

 

 

合作社的葡萄为何这样甜

本报记者 卢松

“我们种的葡萄技术含量高,口味和吐鲁番的葡萄一样香甜。”815日,省农科院临颍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在临颍县颍龙种植专业合作社1500亩葡萄种植基地揭牌,理事长贺金海高兴地向前来参观的专家和农户介绍基地的优质葡萄。

普通葡萄一般每亩地能产8000斤以上,但贺金海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每亩地产量控制在2000斤以内。虽然产量低了,但葡萄品质却提升很多。普通葡萄的含糖量在13%左右,合作社的名为金手指的葡萄含糖量高达22%,基本上和吐鲁番的葡萄含糖量一样,甘甜爽口。

贺金海告诉记者,葡萄开花的时候,合作社人员从24朵花中精选68朵留下,其余的全部剪掉。通过对每个葡萄果穗的修整,使每亩葡萄的形状、大小、重量达到一致。“今年第一年产果,每亩平均产量只有1200斤,但可实现收益2万元以上。”

我省在葡萄生长季节雨水多,湿度大,容易引发病虫害。在专家的指导下,贺金海采用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

记者在葡萄种植基地看到,白色塑料大棚里的一串串葡萄用白色纸袋包裹,树下铺着一层黑色的地膜。“我们采用‘天膜、地膜、套袋’三隔离技术,创造一个干燥的环境,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省农科院园艺所果树研究室主任王鹏说。

在该合作社果粮套种示范区,一行行爬上架子的葡萄,像绿色篱笆墙,把绿油油的黄豆地隔开。该项目区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王世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在临颍示范推广果粮套种技术。

王世平介绍,每亩地按30%多的地种葡萄,60%多的地种粮食作物分配,在葡萄树根两边,用塑料膜把葡萄和粮食作物隔开,两者浇水、施肥,各自进行,互不影响。葡萄架采用V形架式,葡萄只长80厘米高,有利于粮食作物通风、透光,也便于机械化操作。

“按照规划,果粮套种每亩地产葡萄2000斤,小麦800斤,大豆400斤,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贺金海说,如果项目推进顺利,将会示范带动周边更多农户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