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工作简报(第49期)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我院在永城综合示范市和虞城县召开主要秋作物高效种植示范现场观摩会

《河南日报》:水稻防虫新技术使用态度两重天

《河南日报》:大旱之年的玉米高产经

《河南日报(农村版)》:玉米田里种大豆一亩收益顶两亩

 

我院在永城综合示范市和虞城县召开主要秋作物高效种植示范现场观摩会

 912?13日,我院先后在虞城县和永城综合示范市组织召开主要秋作物高效种植示范现场观摩会,并组织有关专家对玉米大豆、红薯芝麻间作套种等重点院市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我院副院长房卫平,省政府参事王志和、毛景英,永城市市长马富国等领导出席会议;省农业厅经作站,我院有关单位,商丘市农科院、漯河市农科院,永城市委市政府、虞城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当地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和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院挂职干部、永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梁慧珍主持。

在虞城县稍岗镇李集村,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由我院经作所和虞城县农科所联合指导建立的棉花新品种“豫068”高产示范方,以及由我院粮作所、芝麻中心等单位联合指导建立的芝麻红薯间作套种百亩示范方,听取了有关项目负责人的实施情况汇报,与会领导、专家对“豫068”棉花新品种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以及芝麻红薯间作套种模式带来的增产节地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永城综合示范市,与会人员在太丘镇卫星农场观摩了由我院经作所和永城市农办指导建立的“豫杂37”高效简化栽培高产示范方和葱棉套种示范基地,经过实地测产显示,葱棉套种使“豫杂37”皮棉亩产达133公斤,洋葱亩产6000公斤,在洋葱市场价走低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可观的种植效益,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在演集镇张大庄村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示范方,成熟的玉米和大豆高矮搭配、紧密排列,与会领导、专家现场听取了项目区负责人作物套种高产创建的工作汇报,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模式具有的增产增效潜力予以了充分赞誉,并对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出了意见建议;在黄口乡李平楼村大豆新品种万亩高产创建与信息化示范方,由我院农信所专家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终端正在演示将收集到的示范方大豆生长信息传输到与会人员的智能手机中,通过这一技术平台,省、市有关专家可以随时掌握示范方大豆长势的关键信息,及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案。

通过实地观摩与测产,与会领导对永城综合示范市建设,特别是主要秋作物高产示范与高效种植情况表示满意,一致认为,在永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院市科技人员密切配合,有力的促进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使永城市农业科技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永城市是我院“521工程”合作共建的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之一。2012年以来,在我院挂职干部、永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梁慧珍的积极筹划与协调下,院县合作项目落实马万杰院长提出的“六个结合”的总要求,坚持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以院市合作为依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种植新模式,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力带动了全市粮食均衡增产,为永城农业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新品种增产作用显著,2014年,项目区大豆新品种郑豆04024,较同等条件下农家早熟品种增产56公斤,增产显著。黄口乡李平楼村大豆高产百亩方最高田块284.7公斤;玉米郑单958、秋乐151在演集镇张大庄村玉米示范田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亩产649.9公斤,较其他品种增产100公斤左右。侯岭乡高楼村光华合作社郑红22亩产4100公斤以上。二是高效种植模式增产增效突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一亩多收200多斤大豆,与纯作玉米产量效益比较,每亩增收480多元。红薯芝麻套种使亩产芝麻67公斤,红薯3000公斤以上,每亩多收800多元。三是农业信息化为科学诊断助威,在黄口李平楼村投资建立大豆数字化远程监控物联网,可全方位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与长势,为农技人员及时了解苗情,掌握生产动态,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河南日报》,201491,第03版:河南新闻

水稻防虫新技术使用态度两重天

□本报记者卢松

开封市顺河区北神岗村相邻的三块稻田,长势相差甚远。

“灰飞虱防与不防,防治办法不同,效果就是不一样。”831日,开封市植保站站长党增青介绍,秧田全程覆盖防虫网阻隔育秧的稻田,水稻稠密齐整,发病率仅为0.1%;秧田半程覆盖防虫网阻隔育秧的稻田,水稻高低不平,不时有小块凹地,发病率为10%;秧田常规育秧的稻田,水稻低矮杂乱,发病率达到30%

水稻黑条矮缩病,一般在水稻育秧时,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所引起。水稻染病后,不抽穗或穗小,严重的地块会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近两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濮阳等地呈上升蔓延之势,对全省沿黄稻区100多万亩水稻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在育秧时,通过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就能防控灰飞虱传播病毒。”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任应党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一场防控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战役在全省沿黄稻区打响。

然而,面对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农民与合作社的态度却是两重天。

今年水稻育秧时,开封市植保站免费向一些群众发放防虫网和无纺布,并传授防控技术,但应用的群众并不多。

北神岗村农民赵淑娥今年育秧时用了防虫网,目前家里8亩水稻长势喜人。她告诉记者:“专家说的技术,效果怪好,但就是防虫网太贵,用起来费事。”

赵淑娥解释说,一亩育秧田所用的防虫网,要花2600多元买,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虽然今年有政府免费发放,但以后要自己出,当然舍不得花。另外,打药时,要把防虫网揭开,打过药,再盖上,太费事。

记者了解到,与一家一户种植的农民对新技术反应冷淡相反,农民合作社对利用防虫网技术兴趣很大。

今年,开封县杜良镇国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实施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50亩,而后在该镇马尾村机插稻田4000亩,经专家现场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仅为0.1%

“防虫网一次投入多,但可以用5年,再折算成大田面积,每亩地成本并不高,并且效果比后期打药好。”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我们育的秧苗好,而且机插更省钱,很多周边农户要求明年加入我们合作社。”

日前,在开封市召开的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与示范暨现场培训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陈友权说:“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易操作的技术外,还要让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的主体,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应用新技术。”

《河南日报》,201491:第01版头条

大旱之年的玉米“高产经”

本报记者 党文民

910,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郑单系列玉米示范方里,早早就聚拢起几十位村民。听说专家要来给玉米测产,他们都想看看“示范田”到底能不能多打粮食。

“郑单958千亩方平均亩产811.5公斤,郑黄糯2号千亩方平均亩产861.5公斤。”经过紧张的现场测产,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林同保高声宣布。

听到这个结果,村民尹文祥笑得合不拢嘴。他家的12亩地全部种植的是郑黄糯2号,去年亩产600多公斤,今年又是丰收在望。

今年我省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受到影响,甚至绝收。为什么这里的玉米能够获得高产?

“选对品种,用好技术,高密种植,统一管理。”示范项目责任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总结原因。

玉米生长期,我省很容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所以玉米种植要选择耐旱、耐高温的品种。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科学家唐保军介绍说,郑单958号不但耐高温,而且还耐阴雨寡照,抗倒伏,稳产性好,在灾年表现尤其优异,今年在我省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20%多。

根据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目标要求,要实现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新增150亿公斤的目标,玉米增产占增产总任务的六成多,任务十分艰巨。

“要想实现大面积增产,除了选好品种,还必须改变现有种植方式,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刘京宝说。目前我省玉米种植密度大都在每亩4500株左右,而当天测产的两个千亩方,种植密度都在每亩5500株以上。

高密度种植有利于高产,但也容易产生倒伏等问题。项目专家实施了种肥同播、前氮后移等一系列种植技术,既节省成本,又防止倒伏。

“今年示范项目与土地流转相结合,标准化种植,统一管理,先进技术有效实施不走样,也是促进玉米高产的因素。”延津县农业局局长李占先说。

听了专家们的“高产经”,村民段振文频频点头:“以后俺也要按专家的指导种玉米,争取高产!”

目前玉米还处于灌浆期,是对产量贡献最大的一个阶段。唐保军特别提醒农民朋友,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前提下,要尽量延长玉米的灌浆期,推迟收割。

“晚收一天,玉米产量可增加1%左右。”唐保军说,虽然前期遭遇干旱,但玉米生长后期光照良好,雨水充足,通过适宜的后期管理和晚收,完全有可能弥补前期的损失,甚至获得高产。

秋日的阳光下,一株株玉米生机盎然,碧绿的叶片在风中舒展,仿佛在诉说着对丰收的渴望。

《河南日报(农村版)》,2014915:第01版头条

永城玉米田里种大豆一亩收益顶两亩

本报讯(记者董豪杰)  912日,从永城市黄口乡李平楼村传来好消息,在省农科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支持下,当地采用玉米大豆套种,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双高产,收益“一亩顶两亩”。测产显示;玉米每亩单产604公斤,大豆亩产100公斤以上。

永城市是省农科院“521”工程综合示范市之一,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当地采用了适合间作套种的优良玉米和大豆品种郑单958、秋乐151及郑豆04024等品种,采取统一的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合理的化控,同时实现了玉米大豆同机免耕播种和机械化收获,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得以有效推广。

省农科院芝麻中心专家梁慧珍研究员介绍说,今年永城市黄口乡李平楼村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田玉米预产亩均604公斤,与纯作玉米田产量相当。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又多收100公斤大豆,每亩增收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