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马万杰院长出席豫花23号夏播高产示范正阳现场会
◆ 玉米新品种郑单538及免耕覆盖机械化栽培千亩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在临颍
县召开
◆《河南日报(农村版)》:农科院助力玉米丰收
◆ 电视媒体报道
马万杰院长出席豫花23号夏播高产示范正阳现场会
我院与正阳县开展大规模科技合作始于2000年。十五年来,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正阳县委、县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及南海种业等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占我省花生面积的1/10,正阳县已被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个花生生产大县、油料作物种植大县,也是国家财政部油料倍增计划的第一个实施县。正阳县作为我院20个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县之一,为我省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9月15-16日,我院“豫花23号夏播高产示范现场会”在正阳县召开。马万杰院长、张新友副院长、省农业厅薛豫宛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院推广处、经作所、省农业厅科教处、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市农科院、市农业局、市种子管理站,正阳县县委政府、县农业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种子经销企业、种植大户代表及媒体记者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室内会议和现场观摩分别由张新友副院长和院推广处处长郑飞主持。
在付寨乡章寨村,与会领导和专家冒着大雨实地观摩了由我院经作所专家指导建立的豫花23号千亩夏播高产示范田。通过听取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对豫花23号千亩夏播高产示范方建设情况的汇报和现场观摩,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豫花23号的产量和抗性一致表示称赞。室内会议上,正阳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邵奉公首先致辞,正阳县农业局、正阳县和汝南县的企业代表分别作了典型发言,院经作所副所长汤丰收研究员汇报了豫花23号的选育及先进栽培技术,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李建新研究员宣布豫花23号的测产验收结果:经组织专家测产,豫花23号千亩示范方亩产达487.8公斤。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就科技创新对花生产业的发展及政府投资对科技的支撑作用作了讲话。
马万杰院长作总结讲话。马院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对我院花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表示了衷心感谢并作重要讲话:
一是河南花生生产对我国油料安全、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就油料生产来说,河南对国家的贡献更大。目前我国食用油生产面临较严峻的形势,自给率不足40%,60%以上靠进口。我国每年花生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总产量1600多万吨,占我国食用油生产的近50%,因此对我国食用油生产贡献率第一位是花生,第二位是油菜。河南花生种植面积1500万亩,占全国面积的近四分之一,但花生产量超过了全国花生产量的四分之一,因为我省培育的花生新品种不仅质优,更具有高产优势,确保了花生单产。
二是河南省农科院作为省政府直属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担负着为河南省、黄淮地区甚至全国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多年来,我院在省委省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粮食方面,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推广面积连续11年全国第一,2013年全国郑单958玉米种植面积6846万亩,加上我院其他的玉米品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种植面积连续6年全国第一。我院花生研究室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命名的优秀农业研发团队,对花生的遗传育种、改良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我院花生研究室已创建60多年,先后育成了近40个花生新品种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特别是近十年多来,花生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很大突破,我院获得的1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花生研究室获得4项。2009年研究室培育成功了目前世界含油量最高的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因为我院花生技术研发优势突出,2013年第六届国际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大会选择在河南郑州召开,我院花生团队参与并主持了此次大会。此次大会的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河南省乃至我国的花生科研与生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研究团队育成的花生品种在河南1500万亩花生种植面积中占50%强,豫花23是继远杂9102之后,育成推出的高产、优质、多抗、早熟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
三是最近十多年我院共获得10多项国家大奖,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第一。我院共有80多项国审品种和一大批专利技术,并能在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马院长谈了三点体会:(一)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性的生产情况来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因此花生产业要发展,一定要解决机械化的问题,花生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等都要适合机械化。(二)全面整合、调动我省农业科研系统和农技推广系统的科研、推广力量,在全省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12年,我院启动实施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其中20个特色高效示范基地中,驻马店有正阳、平舆、西平、泌阳4个县。目前我院新品种、新技术在全省80多个县区都有不同类型的示范点,不断把我院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在田间,展示在农民面前,这加速了新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三)示范推广工作和企业紧密合作。新品种实行育繁推一体化,豫花23号和南海种业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最后,马院长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院科研专家要再接再厉,不断拿出更新、更好、更大的成果,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农科院的期望。二是在新品种推广方面,衷心希望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我们通力合作,尽快让新成果接地气、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我省现代农业。三是驻马店市为我院合作共建的第一个试验示范市,因此衷心希望我院和驻马店市市委、市政府,正阳县县委、县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玉米新品种郑单538及免耕覆盖机械化栽培
千亩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在临颍县召开
项目负责人赵霞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郑单538品种及免耕覆盖机械化栽培技术在临颍县颍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情况。郑单538是河南省审定的一个高产优质、抗旱耐高温耐渍害的玉米新品种,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技术在今年的大旱之年充分发挥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组合优势。经过现场测产,郑单538百亩方平均亩产911.52公斤/亩,千亩方平均亩产815.51公斤。随后,与会代表观摩了千亩高产示范方。
马万杰院长做总结讲话,他强调,要不断把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在田间,我院科研专家要再接再厉,不断拿出更新、更好、更大的成果,育成推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玉米新品种。
《河南日报(农村版)》,
农科院助力玉米丰收
本报讯 (记者董豪杰)
今年我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天气,多个地区玉米生产受到影响,甚至绝收。而在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郑单系列玉米品种高产示范项目区里,玉米长势喜人。近日,省农科院组织的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上,郑单958和郑黄糯2号千亩方亩产分别达到了 811.5 公斤和861.5公斤。玉米高产得益于省农科院“521”工程带来的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
示范项目责任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介绍说,之所以能够在大旱之年实现丰收,关键在于 “选对品种,用好技术,高密种植,统一管理”。刘京宝说,郑单系列玉米耐高温、抗旱性,稳产性强,尤其在灾年更能体现其高产稳产性。目前我省玉米种植密度大多在每亩4500株左右,而项目区内种植密度均在5500株以上,保证了玉米的高产而高密植带来的易倒伏问题,通过郑单系列玉米品种的抗倒伏特性以及种肥同播、前氮后移等先进的种植技术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
【电视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