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工作简报(第51期)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马万杰院长带队赴新疆哈密地区开展科技援哈考察调研

新疆哈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一行来我院考察交流

河南日报:直播稻『郑旱十号』颠覆我省水稻传统种植模式
  
种水稻像种小麦一样简单

◆《河南日报(农村版):粳稻新品种亩产破800公斤

电视媒体报道

马万杰院长带队赴新疆哈密地区开展科技援哈考察调研

为贯彻落实今年8月中旬省委书记郭庚茂在新疆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大我省科技、人才等智力援疆工作力度,1013日至17日,马万杰院长、房卫平副院长带领院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赴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兵团十三师红星二场开展我院科技援哈工作实地考察,并与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当地发展改革、农业、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哈密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科技需求情况,研究我院科技援哈工作的具体举措。

 

在伊吾县盐池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喀尔里克公司的北牧种羊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的大枣种植基地和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二场的棉花机械化收获现场,马院长一行深入厂房、牧场和田间地头,实地听取当地和有关企业(农场)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种植结构、养殖规模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等情况。

1013日和15日下午举行的我院科技援哈工作座谈会上,哈密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健全,兵团十三师副师长沈自云、李志强分别代表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向马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房卫平副院长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优势学科和加速成果转化的主要措施,并就我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口援疆部署所承担的任务作了说明;双方就加快先进适用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研发,推动哈密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共同深化科技援哈内涵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听取了与会人员的发言后,马万杰院长做了总结讲话。马院长指出,对口援疆是我省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省政府直属的农业科研单位,我院将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动员和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在哈密尽快实施好双方确定的合作项目。马院长强调指出,做好科技援助哈密工作,首先要把握好总原则,即立足哈密农业生产现有状况和问题,以及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认真研究,确立合作方向,举全院之力,把科技援哈的事情做实、做好。关于科技援哈的方式与方法,马院长进一步强调指出,对于现有成熟的技术和成果,经过改造后就可以迅速推广的,如小麦、棉花、玉米、葡萄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要争取加快落实,尽快布点,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对于哈密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河南省没有遇到过的,如哈密瓜恶性杂草病防治等,我院要在科研方面积极立项,开展与哈密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研究;对于现代农业人才培训,要发挥好我院作为国家人社部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长期、短期人才培训和互派专家交流工作,力争为哈密地区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意识和技能的骨干人才。

调研期间,我院与兵团十三师就红枣加工、农产品安全监测、农作物组培技术的引进与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新疆哈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一行来我院考察交流

117-9日,新疆哈密地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卡德尔.牙牙一行8人到我院就科技园区和实验室建设、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等内容进行考察交流。房卫平副院长会见了卡德尔主任一行,并就农业技术推广及有关援疆工作进行了交流和协商。在院推广处的陪同下,卡德尔主任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院展览厅、质标所和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兰考县天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院办公室、基地管理与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考察。

 

在考察座谈中,房卫平副院长指出,一是科技援哈工作是我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地为哈密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二是落实引进玉米、葡萄、小杂粮等作物新品种(系)至哈密地区试验种植以及红枣加工、农产品安全监测等新技术在哈密地区的培训、示范工作。针对哈密地区降水量低的现状,应密切结合院资环所,优先引入节水农业生产新技术等。三是为加强哈密地区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国家人社部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根据哈密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我院计划近期专门为哈密地区农技人员开展1-2期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并积极开展长期人才培训和互派专家交流工作。

 

对口援疆是我省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我院作为省政府直属的农业科研单位,对口援哈工作是我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我院将严格贯彻落实1013-15日马万杰院长在新疆哈密地区科技援哈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立足哈密农业生产现有状况和问题及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动员和组织我院精干技术力量,在哈密尽快实施双方确定的合作项目,把科技援哈的工作做实、做好。

《河南日报》,20141023,第01

 

直播稻『郑旱十号』颠覆我省水稻传统种植模式

种水稻像种小麦一样简单

本报讯(记者杜君)

今后,“手把青秧插满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将逐步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像种小麦一样简单的机械化直接播种。

1022,在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尚寨村召开的直播稻郑旱10号高产高效生产示范现场观摩会上,农业专家随机抽取了10块示范田测产后宣布:“平均亩产612.4公斤,相对周边大面积移栽水稻产量略高。”

“这意味着,一项简化的高产高效水稻生产方式,将可以在全省适宜区域扩大推广应用。”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说。

据介绍,水稻是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全省平均单产500公斤左右。然而,传统的移栽水稻生产,需历经诸多环节,劳动强度大,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低,不利于水稻的现代化、规模化种植。

为突破这一瓶颈,省农科院开展了现代直播水稻技术研究,由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郑旱10号”就是该研究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直播稻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育秧移栽,可以直接播种,高产高效。”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介绍,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麦茬水稻旱种技术推广,以及近年来的旱稻生产应用,此次新品种“郑旱10号”的现代直播稻作,则是在品种创新、生产条件改善等科技成果支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的技术革新。

“每亩节本增效能达300元左右!”尚寨村村民邵义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大田可节约育秧田1分地,能增收小麦50斤以上;省去育秧生产,节约农资和用工50多元;减少拔苗移栽,能节约用工150元以上……

“直播稻作种植技术适宜机械化直播,正顺应了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侯传伟表示。

有统计表明,传统移栽,人工一天只能插1亩秧苗,插秧机一小时插秧6亩;而直播稻一小时能完成播种近20亩。

“今后,种水稻就像种小麦一样简单了。”邵义笑着说,“邻村的不少乡亲明年也准备种植直播稻呢。”

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表示,从传统的人工移栽种植到机械化种植,将为我省水稻生产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河南日报农村版》,2014930,第01

省农科院攻关水稻“籼改粳”

粳稻新品种亩产破800公斤

本报讯(记者董豪杰)豫南是我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以籼型水稻为主的信阳地区,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制约着当地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927日,在罗山县召开的“粳稻新品种(甬优2640)高产示范测产观摩会”,吸引了当地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30余人参加。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任洪志现场宣布测产结果,“甬优2640”粳稻新品种平均亩产805公斤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农科院“521工程”,今年罗山县稻农采用省农科院粮作所引进示范的水稻新品种“甬优2640”,喜获丰收。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尹海庆介绍说,“甬优2640”粳稻新品种在植株形态、抗性、品质、产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其优良品质,有望成为信阳粳稻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突破性品种,同时也有利于豫南地区顺利实现“籼改粳”。与籼稻相比,粳稻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籼改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和总产,在增加稻农收益的同时,能够提高稻农的种植积极性,因而成为豫南稻区水稻生产的必然趋势

 

 

 

 

【电视媒体报道】

    10月24,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以“种水稻不用育秧插秧,河南省将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为题报道了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水稻高效种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