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本期目录】
◆ 我院与虞城县人民政府签订院县战略合作协议
◆ 我院召开院县共建2014年工作总结暨2015年项目安排会议
◆《河南日报》:“多彩新县”打造贫困山区生态农业样板
我院与虞城县人民政府签订院县战略合作协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马万杰院长在2013年7月26日院“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工作座谈会上对我院推广工作作出的“迅速扩大新成果在我省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示范基地的规格”指示精神,9月12日至13日房卫平副院长和省政府参事室有关领导带领院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赴虞城对主要秋粮作物进行考察调研,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院县双方决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实施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及土壤检验检测等项目,将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在虞城县集成展示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我院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共同打造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平台和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签约仪式上,虞城县县长李瑞华首先致辞;房卫平副院长与李瑞华县长共同签署了院县战略合作协议;我院小麦所、粮作所、资环所负责人分别与虞城县农开办、农科所、农业局等单位负责人签订了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土壤检验检测技术等合作项目协议书。
房卫平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新任务,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是把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虞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有关研究所与虞城县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了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名优果蔬等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使我院的科研成果在虞城大地得以有效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
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深化院县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房院长要求院县双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契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务实重干的作风,搭建广阔宽松的院县合作平台,组织省市县三级精干技术力量,精心实施合作项目,探索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大力培育科技致富典型,加大技术培训与服务力度,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生产,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促进虞城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院召开院县共建2014年工作总结暨2015年项目安排会议
为深入实施“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抓好2015年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
会议汇报阶段,院推广处副处长程泽强首先向与会人员通报了2014年院县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以及2015年项目争取和工作计划;我院挂职干部梁慧珍、黄保、李秀杰、张磊、程泽强和西华县正县级干部郭继红先后汇报了2014年各县(市)推进院县合作的措施和成效,并对2015年项目安排提出了意见;兰考、新县2县农业局负责同志分别就2014年启动实施的科技帮扶项目实施进度作了说明,对2015年加快推进各项目实施提出了建议。
会议交流阶段,罗山副县长李焕伟、商水县副县长陈新民、西平县副县长段彦杰、新县副县级干部徐生祥和兰考县副县长闻捷先后发言,他们对院县共建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深化与我院的院县合作提出了务实建议;院直研究所负责同志还与8个县(市)参会人员共同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效果的措施和办法。与会代表发言踊跃,会场气氛热烈。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房卫平副院长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肯定了这次会议取得的效果,指出与会代表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2015年院县共建、项目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院推广处要对此认真梳理,进一步完善计划、改进工作。
就做好今后院县共建工作,房院长强调,要明确定位,切实把握好我院和8个县(市)的共建责任,我院的责任是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和理念,由科技人员以项目的形式带到各县(市)去展示和示范,重点在于“摆出来”,让项目区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8个县(市)政府的责任是在此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推而广之,使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全面“开花结果”。
就研究和做好新常态下8个县(市)的农业生产工作,房院长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们现在主要依靠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技术路线;在新常态下,我们应更多的兼顾和融合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产量和品质等因素,追求种植效益最大化,而不只是产量最高化。
就8个县(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房院长指出,发展粮油等大田作物种植,规模化是方向,适度规模化是当前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导向;只有规模化才有机械化,对传统种植业而言,不能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农作物将面临产业被淘汰的风险;在机械化的基础上,更前进一步就是信息化,2014年在商水、永城等地实施的智慧农业项目就是信息化的一个展示、一个方面。智能化配方施肥,水肥耦合滴灌系统就是信息化应用的典范,我们要在农业生产中尽早引进和消化此类技术,提高农作物田间管理水平。
就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承担的重要任务,房院长强调,一是确保粮食生产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当前,我省粮食生产面临的水资源约束趋紧,面源污染现象严重,院县共建要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抓住生产源头,提供合格农产品,切实承担起农业部门的责任。二是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增收致富,院县双方要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建设以外的耕地,大力引进和发展设施果蔬、园艺苗木、生态养殖等高效农业,同时,要拉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的保鲜、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以及功能产品的提取,不断增加农业产值。
就院县联合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房院长强调,要更加注重培训的效果,把培训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要创新培训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尝试在8个县(市)已经建成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把我院技术优势和地方平台优势结合起来,让技术真正“接地气”,院县联合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提供更好服务。
针对我院向各综合示范县(市)派遣第二批科技副职工作,房院长要求与会的8个县(市)分管农业、科教的副县(市)长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汇报,争取各县(市)对我院第二批科技副职派遣工作提前有所考虑和谋划;我院也将积极协调、争取落实,使院县共建工作得以持续、更好推进。
《河南日报》,
“多彩新县”打造贫困山区生态农业样板
本报讯(记者杜君)12月9日,由省农科院编制的《新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一个以园田化、产业化、集群化三大模式为主导,文、旅、农融合发展的“多彩新县”呼之欲出,有望成为贫困山区高效生态农业样板。
根据《发展规划》,新县将充分利用该县红色、绿色、农耕、民俗、古村落、茶、饮食等众多文化优势,在农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内涵,通过3~6年规划建设,在新县“三山两畈两道谷”七大生态类型区内,将初步形成以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淮南黑猪和乡村旅游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实现生态优化、环境优美、产业优势、产品优质、生活优越的多彩、健康、富饶新县目标。
专家表示,届时,新县将成为大别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引领,县域文、旅、农融合发展的样板,豫南产、村、城一体化发展的典范,中原和武汉两大城市群之间旅游观光、养生健体的农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