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粮改有利于小麦产业稳定发展
  当前小麦等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量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有待完善。在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后,应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对于如何实施这一重要改革方案,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保平研究员。     财政补贴“功不可没”     于保平研究员介绍说,2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财政补贴早就在小麦等粮食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受“谷贱伤农”规律的影响,农民增收的目标,会因粮价的回落受到制约,反过来又影响下一年的粮食生产。现在大家常说1978-1984年间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就原因来看,当时小麦等粮食收购实行“超购加价”,农民卖粮越多,收入越高,但是,当时购销价格是倒挂的,财政补贴补在了消费者身上。1984年,小麦等大宗农作物获特大丰收,与此同时,财政负担也比较沉重,于是开始改革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同样,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粮食价格倒挂之后,通过保护价收购粮食和增加国家粮食储备数量,财政补贴又补在了国有粮食部门身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连年丰收,财政补贴“功不可没”。     于保平研究员介绍说,近两年,之所以要推进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改革,是因为小麦等粮食作物连年减产,农民增收缓慢;而同时,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不佳。在今年夏粮丰收成定局后,应该继续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部门的改革,实现财政补贴从流通领域向小麦生产者的转移,更好地发挥补贴的效益。     进一步深化粮改有利于粮价稳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购销同价,推行“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改革时,国有粮食部门就被人员多、粮食陈化、亏损挂账严重等类问题困扰。1993年小麦等粮食价格暴涨以及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等论调造成的认识偏差,使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际上出现倒退,国有粮食部门重回老路,形成了今天的“老人”、“老粮”、“老账”问题。     于保平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到位,使得小麦等粮食市场经常出现较大波动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更加突出。     2003年10月,已经多年基本保持平稳的我国粮食市场,突如其来地出现了粮食涨价现象,并且持续到年底才逐渐趋于平稳。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种主要粮食(小麦、玉米、稻米)的价格上涨10%-20%。2004年春节过后,小麦等粮食价格再次出现上涨,3种粮食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30%左右。     于保平研究员认为,2003年10月开始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一方面,缘于当年粮食减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3067万吨,比上年减产5.8%;另一方面,则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有关。当小麦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而国家小麦库存相对充足,如何运作来平抑价格波动,目前有待形成有效和规范的应急方案,特别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调控机制,有待逐步建立和完善。     建立小麦价格监测预警机制于保平研究员建议,深化小麦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完善有效的市场宏观调控机制。应该建立在省长负责制基础上,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优先保证国内小麦等粮食需求充分满足,然后根据国际国内价格变动情况,建立灵活的进出口调节机制。     “小麦主产区和主销区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于保平说,在粮食供大于求的年度,主销区要维持主产区合理的收购价格,主销区不要一味压价和拖延粮食调进;而在供不应求的年度,主产区也不要一味提升价格,而要提高粮食调出的效率。     于保平特别强调,我国应尽快建立小麦等粮食价格监测预警机制,由相关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分析价格形势,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他说,应该看到,小麦等粮食市场价格在供求基本平衡的正常年景下也会有所波动,一般是每年4、5月份价格较高,而10月份价格较低。每年到4、5月份时,上一年生产的小麦消耗过半,粮价略微偏高,时值春耕季节,粮价能够成为当年粮食种植的导向;每年10月秋粮收获后,如果粮食丰收,粮价应该趋向回落。若反向变化,说明粮食减产,会刺激小麦种植面积增加。     因此,每年春耕前后,即使小麦价格偏高,只要消费者能够承受,最好还是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在每年秋粮收获之后,包括小麦在内的全国粮食供求形势就基本明朗。     宏观调控措施要及时出台     小麦作为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总产量大约在9600万吨(1991年)-12300万吨(1997年)之间,占粮食总产量的21%-25%。我国是小麦的净进口国。近几年,由于国内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加上国内小麦供给充足,进口量明显下降。     过去我国每年进口的优质小麦,买家一般是国内的外资企业和国家粮食储备部门,往往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现在我国已加入WTO,消费渠道大大拓宽,使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外贸渠道调控国内小麦市场更加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于保平认为,通过进出口手段平衡国内小麦市场也要注意一些新情况。随着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在下降。特别是过去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居民,由于大米消费量的增加,面粉消费量在下降,尽管南方居民面粉消费量在上升,但全国人均小麦消费量在下降。加上最近7年来,粮食价格包括小麦价格一直在持续走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降。因此,今后在考虑小麦的供给与进口时,应该考虑这些新的因素。     于保平强调,有关的宏观调控措施要及时出台。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正式出台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密掌握全国的小麦等粮食数据,特别是预计将要进口的品种和数量,要注意严守机密,以避免国内外的投机炒作,保证宏观调控措施积极有效。     通过以上分析,于保平研究员认为,尽管目前小麦等粮食价格提升幅度比较大,但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量的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最近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于迅速恢复小麦等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已经并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今年年景很不错,在冬小麦和早稻收获的7、8月间,小麦等粮食价格应该出现回落,而且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后,粮价应该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 作者:赵广飞)